> 产业 >

直接捕获二氧化碳!上海交大开发出全球首个二氧化碳”一步法“合成聚乳酸PLA技术

时间:2022-04-21 10:07:57       来源:NTMT纺织新材料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生物技术团队(FEMlab)使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了新一代可降解塑料 PLA 的“负碳”生产技术。该技术不仅可解决塑料污染、PLA 生产的非粮原料替代问题,还能在合成 PLA 的过程中直接捕获二氧化碳,助力“碳中和”“碳达峰”。

相关论文《蓝细菌细胞工厂直接碳捕获生产高性能生物可降解塑料》(Direct carbon capture for production of high-performance biodegradable plastics by cyanobacterial cell factory)在国际著名刊物 Green Chemistry 上在线发表。

他们在光驱动蓝细菌平台上使用代谢工程和高密度培养的组合策略,在国际上首次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直接合成可降解塑料 PLA。

“一步法”将二氧化碳直接合成 PLA

这种新一代的 PLA 生产技术,与以往 PLA 的制造思路完全不同。该团队首次建立自养微生物细胞工厂,直接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一步实现 PLA 的生物合成。

与其他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一石三鸟”的作用。不仅可解决塑料污染、生物制造的非粮原料替代问题,还在合成 PLA 的过程中直接捕获二氧化碳,助力“碳中和”“碳达峰”。

第一,解决塑料污染的问题。解决白色污染的根本方案是使用可降解塑料,来代替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新一代的 PLA 生产技术,为可降解塑料生产,提供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策略,从而为可降解塑料的替代提供保障。

第二,解决 PLA 生产中潜在的“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以糖基化合物作为原料合成可降解塑料,对于需要大宗生产的 PLA 来说,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策略。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粮食,其制造工艺的大规模铺开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与人争粮”或“与粮争地”的问题。

这一新技术将合成的过程“化繁为简”,把“二氧化碳-粮食-淀粉-糖-乳酸-丙交酯-PLA”的漫长的合成过程,转变为一个合成的“长链条”(代谢途径)装进细胞中,直接使用二氧化碳为原料,不再依赖粮食原料。

第三,在 PLA 的合成过程中直接捕获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可实现减碳、助力“碳达峰”。以废弃的温室气体作为原料生产材料,能够在减碳的同时实现高值产品的制造,在经济性上更有吸引力,可帮助实现减碳的加速发展。

该技术的未来发展可能性

一方面,该方法将减碳与塑料生产相融合。该团队计划在日后使用无碳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直接用太阳能或新能源所产生的电作为生产 PLA 能源,使用电厂碳排放或者直接使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这符合全球提倡的“碳减排”“碳达峰”模式,未来将会形成“负碳”制造产业,也将带来规模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该技术会带来双重环境效益。塑料污染和气候变暖都是重要的环境问题。可降解塑料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用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的塑料是未来发展趋势,这也意味着该领域有巨大的发展前景。通过减碳解决温室效应,也已经成为国际发展趋势。该技术为同时解决这两个环境问题提供了方案。

此外,该技术可用于高性能 PLA 制造。当前,PLA 被广泛地应用于在化学、医疗、制药和 3D 打印等领域。该技术采用生物法合成,与传统的化学法相比,没有重金属催化物残留的问题,使该技术生产的 PLA 在高端的领域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陶飞举例说道:“比如医用的手术缝线,其中的PLA不允许含重金属成分,而生物法合成的PLA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该团队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提高PLA的细胞干重占比,拟将细胞干重的比例进一步提升到50%以上。

陶飞表示,一方面,用蛋白质工程的方法对关键酶进行改造。“我们发现酶的催化性能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已经用 AlphaFold2 把它的结构预测出来了,正在进行深入的蛋白质工程研究。接下来,我们将重点研究如何提高它对前体物质的亲合力以及 PLA 链聚合速度,以实现提高酶的催化效率,让 PLA 的整体产能更高。”他说。

另一方面,为工业化生产做准备。该团队希望能把细胞底盘的鲁棒性进一步提升,包括系列耐受性,例如耐高光、抗污染、耐盐等能力。此外,在产品中试之前,该团队还计划针对细胞的自絮凝进行相关研究。

对于该技术的未来发展,该团队也有清晰的规划。陶飞表示,“我们计划通过 3-5 年的持续投入,进行中试和全链条的优化,将各方面指标提升至工业化水平。”

标签: 二氧化碳 可降解塑料 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