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知网随后发布公告称,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依法合规经营、创新发展模式,承担起中国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责任。
作为学术资源数据库,知网收录范围涵盖期刊、报纸年鉴、学术与会议论文、工具书乃至国内外专利等。尽管市面上聚合学术资源的平台远不止这一家,但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同样适用于互联网语境下的数据库平台。相比于其他平台,知网建设最早,在文献种类与数量、用户规模及覆盖率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这种优势地位,既源于平台自身多年来持续投入与潜心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厚爱与支持信赖。早在知网建设之初,国家有关部委、科研院所、出版机构以及相关人员,或是提供政策扶持,或是给予资源倾斜,或是近乎无偿贡献学术成果。正如其公告所言,“知网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心厚爱,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指导帮助,更离不开广大作者和读者的信赖扶植”。
平心而论,知网数据库资源全面完整、检索方便快捷、查重比对准确,确有其独到之处。平台凭借专业服务水平,也在科研人员及高校师生从事学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知网近年来常有负面新闻见诸报端。比如,收录相当数量未授权学术成果的“不问自取”,最低充值50元起且余额不退的“绑架消费”,每年大幅提升订阅费用的“坐地起价”,多家高校拒绝续订的“高校停用”等,饱受舆论诟病。
其实,无论版权问题还是费用问题,归根结底是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如何平衡的问题。诚然,知网由企业运营,管理维护皆有成本,收费合情合法,但应该认识到,平台作为重要的知识共享基础设施,具有普惠性和公益性等特征。这些特殊属性必须摆在第一位,从而也决定了平台收费要适当、合理,追求微利而非暴利。
一味强调商业利益,就偏离了轨道,危害不小。众所周知,学术资源数据库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被分享、传播和利用,促使科研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产出新的学术成果,从而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形成良性循环。而一旦谋求利益最大化,平台必然会追求市场垄断地位。一言以蔽之,数据库平台原本是便利学术发展的“垫脚石”,在牟利冲动下就会变为阻碍学术发展的“绊脚石”。
学术资源数据库若形成垄断,其危害不仅在于压榨上游的创作者和下游的使用者,还极有可能使学术成果被人为制造的壁垒限制流动,最终损害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此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知网立案调查,及时回应了社会的关切。当然,立案调查的目的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查清平台是否涉嫌垄断、怎样规范其行为,找到商业化与公益性之间的平衡点,探索出符合市场逻辑的共享模式,从而更好地利用学术资源,激发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