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TechCrunch报道,细菌分泌物可能会给你未来的衣服染色,这将是一种进步。这是因为纺织品的色调通常来自有毒的化学品,而由此产生的废水--充满了染料、酸和甲醛--破坏了河流,例如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周围的河流。与纺织品相关的环境危机已经催生了几家公司,旨在完全重新想象染色。其中一家名为Colorifix的公司刚刚通过由瑞典时尚巨头H&M领投的2260万美元的B轮融资获得了发展。
Colorifix公司因其在使用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直接在织物上自然沉积染料方面的进展而脱颖而出。它的微生物被设计成能产生特定的颜色,然后像啤酒一样在大桶中酿造。
Colorifix 由两位合成生物学家 Jim Ajioka 和 Orr Yarkoni 创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英国 Norwich,公司专注于利用基因工程与合成生物学减少染色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曾获得法国 ANDAM 时尚创新奖。
Colorifix 开发的创新微生物染色技术可以对天然色素进行识别,并使用基因序列数据来确定产生这些色素的遗传密码,然后利用合成生物学创造能生产色素的基因,把基因导入到一种微生物中,这种微生物不仅可以用来生产色素,还可以将色素转移并固定在织物上。
第三方生命周期分析(由Colorifix支付)发现,与传统的棉花染色工艺相比,其染料的用水量至少减少49%,用电量减少35%,显然,碳排放量减少了31%。这是针对天然纤维而言的,但对于像聚酯或尼龙这样的材料来说,其好处更大,因为它们通常是由石油制成的,染色起来更麻烦。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Jim Ajioka在与TechCrunch的通话中补充说:“如果你使用合成材料,我们将节省更多。”
“在英国这样的地方,你会在瓷砖上长出霉菌,发霉和其他东西。而且你会看到红色的细菌(被称为Serratia marcescens)。他们把这种颜色分泌到你的瓷砖或灌浆料上,”他解释说。“这就是我们所做的。”
但是,为了生产特定的颜色,Colorifix说它首先在自然界中识别一种特定的颜色,比如在鹦鹉的羽毛上发现的绿色色调。然后,该公司利用在线DNA数据库,“确定导致产生该色素的确切基因”(又一家从基因层面入手的初创公司,前不久报道过一家从蜜蜂中受到启发创造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替代品,详情请看NTMT:疏水、防水、阻燃、耐酸碱,从蜜蜂中受到启发!新西兰的一家公司正在制造可生物降解的塑料替代品,未来有望进入纺织品领域!不难发现,这些初创公司的思路都是从果溯因,从现象溯源,跨领域利用基因工程或者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看能不能用在纺织领域或其他领域中,一种大佬狂秀能力既视感)。从那里,Colorifix建立了DNA并将其插入一小群细菌或酵母细胞中。在一天之内,它们在培养皿中复制了数百万次。这家初创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由此产生的工程微生物就像一个微小的生物工厂,最终生产出粘附在天然和合成材料上的染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放大来看,时尚行业消耗了大量的、基本上无法想象的水。世界银行2014年的一份报告发现,该行业每年要消耗约90亿立方米的水--大约是纽约市同期消费量的5.5倍。
按照染色过程,Ajioka解释说:“是的,你必须把它洗干净。但是,你知道,你一直在洗你的衣服。想想现在你的T恤衫上有多少细菌。这是令人厌恶的。”他说,他的评论特别是针对衬衫。然后是问题。“想一想吧。你是怎么洗衣服的?洗衣粉有什么作用?它能去除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油和其他东西,对吗?这就是它的作用,而你认为微生物是由什么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你的衣服在洗过之后不会发臭的原因。”
除了清洁问题,Colorifix并不是唯一一家旨在开发具有成本效益的、由细菌生产的染料以遏制污染的公司。总部设在巴黎的Pili公司和维也纳纺织实验室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到目前为止,这些公司都没有将这一想法带入大规模生产,使细菌染色的衣服很难得到。
2021年12月,Colorifix染料被用来生产两种柔和色调的Pangaia运动服,被称为蓝色蚕茧和中途喷泉粉。在这篇报道发表时,只有前一种颜色仍在销售,为170美元的连帽衫或140美元的裤子。早些时候,Colorifix染料被用来制作Stella McCartney的裙子,该裙子于2018年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展出。
除了微生物之外,其他旨在破解可持续染料的企业包括Alchemie,一家位于英国剑桥的公司,声称已经开发出一种无水染色工艺;DyeCoo;一家荷兰公司,通过加压二氧化碳对织物进行染色;以及位于纽约的ColorZen,该公司生产一种棉花预染色处理,显然可以减少用水量,并消除对盐的需求。
除了H&M,Sagana、Cambridge Enterprise和Regeneration.VC等投资者也参与了Colorifix的B轮融资。有了新的资金,这家初创公司表示,它将把其团队的规模扩大三倍,达到约120名员工,因为它准备将其技术“推广到全球时尚行业的几个主要参与者的供应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