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 >

云南中烟红塔集团:奋力打造全国烟草最优“第一车间”

时间:2022-08-01 09:10:05       来源:云南日报

2022年1月27日,玉溪市2022年烟叶生产工作会召开。会议提出,要把握烟叶生产“由稳向增”的新形势,全力稳固烟叶产业发展基础,持续推动全市烟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全国烟草最优“第一车间”。

1985年,玉溪卷烟厂(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的前身)首次提出把“第一车间”建在烟田的战略构想并付诸实践。如今,围绕“第一车间”,云南中烟红塔集团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的系统,并通过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在原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也为云产卷烟品牌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这些成就,源于云南中烟红塔集团对原料质量方面的苛求与坚持。

初心

如果不是“第一车间”的提出,中国烟叶质量的提高,或许不会那么早,也不会那么快。

早在1953年,在全国烟草工作会议首次烟叶质量评比上,玉溪烟叶就被打出108分的“超满分”。自此,玉溪作为“烟叶之乡”名扬四海。那时的108分,更多的可能是打给了玉溪资源的得天独厚——当地有着中国最适宜烟草种植的土壤和气候。

对于烟叶质量,除了土地和气候,种植技术与理念也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1984年,美籍华人左天觉博士到访中国。作为世界公认的烟草专家,他发现玉溪烟株普遍种得密,烟农采摘时,喜欢追求烟叶的美观。对于这种非科学理念影响下生长出的烟叶,左天觉给出的结论是“营养不良、发育不全、成熟度不够”,并且“再不抓烤烟质量,云产卷烟的优良品质将要丢失”。

改革势在必行。

1985年,玉溪卷烟厂创造性地提出把“第一车间”建在烟田的战略构想。当年春天,工厂与玉溪市红塔区赵桅村的463户烟农约定,在650亩烟田上开展优质烟科学实验。双方约定,烟农按照工厂技术要求种植,工厂实行全奖全赔。每亩产值不足500元时,由工厂赔偿,如果超收,则全部归烟农所有。

当然,改革总会有反对声。有人认为,工厂与农民是买卖关系,没有拿自己的钱去为别人办事的道理,更有甚者称工厂行为是越权、违规。

在非议声中,玉溪卷烟厂艰难度过了1985年的盛夏。秋天来了,数据显示,与老的种植办法相比,赵桅村的650亩烟田在采用科学方法种植后,收获的上等烟叶足足多了30%,实验取得了成功。

1986年,玉溪卷烟厂建立“三合一”制度,即卷烟厂和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合而为一。玉溪卷烟厂投入“第一车间”的资金逐年上升,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优质烟田面积逐年增加,烟叶质量显著提高。

继“108分”的故事后,原料问题的解决,让玉溪卷烟厂在烟草行业内再创辉煌。1988年上半年,全国卷烟企业盈亏两抵,5800多万元的利润中,有3500万元为玉溪卷烟厂创造,其一跃成为全国烟草行业排头兵。

回头来看,玉溪卷烟厂“第一车间”的成功,成在“敢为天下先”,成在找到了把控烟叶原料质量的关键,成在尊重土地与烟农,成在将企业发展与农民利益相结合。

核心

近40年过去了,烟叶质量既是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的核心,也是初心。在“第一车间”,这初心依托于一片烟叶,代代相传。

红塔集团原料部烟叶质检科科长高云才介绍,2003年,随着烟草行业工商分开,红塔集团作为工业企业,虽无法再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直接投入,但“第一车间”的工作,却做得越来越细、越来越实。

细和实,看一个数字便能很好理解。

2005年起,红塔集团开始尝试83级工业分级,这是一种对烟叶原料所采用的分级程序,在业内赫赫有名。相对于国家规定的42级工业分级,红塔集团的83级分级更为精细化。到了2012年,红塔集团每一包产品的原料,均出自83级工业分级。

高云才解释,即便红塔集团在“第一车间”耕耘多年,但受烟叶原料产地、气候、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吸味还是会存在差异。把烟叶分得更细,使原料的可控性得到极大提高,也就意味着产品质量更为稳定。

实际上,83级工业分级是在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随着“第一车间”不断完善,红塔集团对烟叶原料质量的把控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红塔集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调减烟叶等级分级数量。

“十四五”时期,红塔集团原料工作以云南中烟“十四五”战略规划为总体目标,以全力推动“千亿工程”为工作方向,以推进落实“五化五策”为驱动力,进一步夯实核心原料基地烟叶的特色和优势。

所谓“五化五策”,即生态优化、产区优化、产地优化、品种优化、技术优化,一地一策、一品一策、一烟站一策、一乡一策、一户一策。实施过程极为精细和复杂,要通过土壤检测、肥料配比、品种选择等一系列手段,在不同的土地上,进行类似于定制化的种植。

红塔集团的逻辑是,将不同品种的烟叶,通过最好的种植技术,种在最为适宜的地区。如此一来,不但能够保证烟叶质量,还能大幅提高原料品质的稳定性。如果不同产地中、不同气候下的原料差异减小,那么烟叶等级数量自然会下降。

从1985年赵桅村650亩的烟田实验,到83级工业分级,再到“五化五策”,红塔集团始终积极践行“烟田是第一车间”的理念,对原料的把控已臻于化境。这源于红塔集团的不忘初心,源于科技的进步与人才的成长。

决心

截至目前,红塔集团在原料工作方面,有全国技术能手1人、烟草行业技术能手8人、技能大师2人、云南中烟技术能手10多人,拥有中级职称的员工占到了近80%。

红塔集团原料部烟叶质检科的邓邵文,23岁便成为了“烟草行业技术能手”,那时他刚进厂一年。对于红塔集团在人才方面的培养,他认为首先要有带头人,比如高云才就是全国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农业分技术委员,该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也仅有39名委员。

邓邵文说,用高素质原料人才保障高品质原料生产,这是红塔集团正在做的事情。在原料方面,红塔集团不但要保证其原料的整体质量,还要保证自身拥有云南乃至全国最高品质的烟叶,这是实现“千亿玉溪”目标的关键。

据红塔集团原料部基地管理科的王正旭介绍,通过开展“2260”高端特色烟叶开发、小生态烟区建设等工作,2022年,红塔集团的高端特色烟叶原料预计能占到当年原料总量的10%。每年,红塔集团都要组织员工联合下乡,以保证原料品质。就原料部而言,每年他们会将80%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核心产区中,以提高原料品质。

红塔原料工作多措并举,烟叶种植已今非昔比。在解决病虫害的问题上,红塔人以虫治虫,利用烟蚜茧蜂治理烟蚜虫,并推广生物农药。早在2008年,经权威部门检测,按照国家蔬菜安全标准检测,玉溪烟叶的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9.8%。红塔集团还借助土壤检测等手段,大力推广农家肥。

这是对土地的尊重。1985年以来,红塔集团扎根在土地上,与烟农始终站在一起。

红塔人关注烟草的前茬作物,倡导烟农们每年等烟叶采摘后,种植适宜的经济作物,并通过自己的渠道以及产业帮扶等方式,帮助烟农们销售这些经济作物。

在“第一车间”,从最开始“三合一”期间的教授种植技术、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到“工商分开”之后的帮扶工作做细做实,红塔集团在不断探索。

王正旭说,2021年,红塔集团曾在峨山彝族自治县进行试点,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目标,支持村委会在土地流转等方式下进行烟叶种植。这样做的好处是,试点区域可以很好地落实区域规划和种植品种安排,并不折不扣地推广烟叶生产新技术、新措施,劳动力不足的家庭也能参与其中,获得一定收入。

其思路,与当年玉溪卷烟厂在赵桅村的实验异曲同工,只不过这一次,红塔集团走得更远。目前来看,去年的试点取得了成功,今年有更多的村委会都表达了加入这种模式的意愿。

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的“第一车间”,是工业生产领域的一项成就,也是一个关于土地、农民和发展的故事,是中国这片土地上,千万个鼓舞人心的故事之一。

标签: 红塔集团 峨山彝族自治县 兴修水利 产业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