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 >

围着“大家庭”转——东川区驻昆就业创业基地发展纪实

时间:2022-08-25 08:56:00       来源:云南日报

“比起在矿山打工,这里环境好、收入稳、安全有保障,日子越过越有味。”56岁的王选付没想到能在昆明有份好工作,和乡亲们一起围着“大家庭”转。

王选付是东川区拖布卡镇人,从小在大山里生活的他,连东川城区都不常去,“没见过什么世面”。两年前,为了生计,他硬着头皮来到省城当保安。在东川区驻昆就业创业基地的帮助下,他逐渐适应了城里的生活。因为有炒菜的手艺,他“转行”做了基地的后勤人员,负责大家的一日三餐。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安心。”王选付满脸笑容。

在他心里,东川区驻昆就业创业基地就像一个“大家庭”,温馨有爱。工作人员“保姆式”的服务,如一幅幅鲜活画面长留心间——

不会用智能手机发定位、导航,工作人员就手把手教;不会坐公交、乘地铁,工作人员就陪着上下班;公交车上吸烟、地铁上嗑瓜子,工作人员就耐心说教;思想上有包袱,工作人员就组织大家开“座谈会”,认真倾听……

基地经常开展“同吃一锅饭”“山歌比赛”等乡味浓郁的活动,提升乡亲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节假日,基地会邀请一些东川籍小有成就的企业家给大家讲创业经历,鼓励大家开阔视野,树立自立自强、增强奋斗的志气和信心。

2017年成立以来,基地按照政府引导、基地搭台、社会助力的思路,对东川区进城务工人员实施军事化管理、常态化教育、组织化输送、一体化服务、系统化转变等措施,着力打造行为习惯养成基地、技能素质提升基地、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政企联动示范基地和智志双扶品牌基地。

几年来,一切都在向好转变、向好发展——

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在昆服务点从1个发展到11个,通过争取各方支持,加大岗位开发力度,累计为5000余名东川籍务工人员推荐工作、提供岗位,形成稳定一批、培训一批、孵化一批、再转移一批的良性运转机制。

务工人员稳岗率高。基地输送的就业人群稳岗率达96%左右,很多干得好的人开始自己带老乡出来。在基地的鼓励和资金支持下,不少人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老乡们不仅输得出、稳得住,还稳步走上了致富路。

来昆明打工的解天培原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基地的帮助下,他加盟开设了一个送水站,专门供应“盘龙云海”饮用水,成为转换岗位、就业创业的典型。

“像解天培这样从基地走出来,干出一番事业的创业者还有很多。”基地负责人王琢说,有人开烧烤摊,有人当“包工头”,有人带动家人在昆明买房买车,还有人把奶茶店开成连锁店、开到了西藏。

今年24岁的冯小钢来昆工作4年多,现在已是基地黑林铺服务点的负责人,管着应急救援队员、水库值守人员、环卫工人、保安人员等东川籍务工人员100多人。

“我们家是易地扶贫搬迁户,从舍块乡搬到东川城里后,一家人都出来了。”冯小钢说,他的父母现在在斗南打工,从事花卉修剪工作,如果没有基地,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不是所有人,都像冯小钢家一样能走出来。

“要让乡亲们不出家门也有活干,不出东川也能挣钱。”王琢萌生了这样的想法,于是千方百计“送岗回家”。

把刺绣、纸箱包装等一些“手工活”订单送回去,让出不了门的群众在家里就能干活;把食品加工、家居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回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进厂打工;把山东烟台灵裕泉酒类饮品加工厂招回去,研发特色果酒,带动农户发展特色水果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与此同时,基地还积极鼓励有想法、有能力的老乡回乡创业兴业,用实际行动反哺家乡、造福人民,助力东川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通过双向发力,东川这个家庭式就业基地让农村劳动力不论外出还是留守,两边都有“家”,两头都有活。

标签: 昆明东川区 驻昆就业创业基地 劳动密集型企业 家居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