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设计的灵魂,设计是文化的表达,设计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所体现的文化。文化影响设计,而设计又创造了新的文化,好的设计和成功的设计,从来不会是无源之水,一定是基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脉之承和滋养,并在不断地融通创新中发展而来。”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设计峰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谈道。
(相关资料图)
在陈大鹏看来,近年来,我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民族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都在不断增强,这不仅是当前我国服装时尚消费领域的重要社会现象,而且也是新时代消费者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重要的表征。
文化是时尚的核心
“如今,越来越多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生活美学的设计师和品牌正在蓬勃成长,并展现出了持续的活跃度和生命力。鲜明的文化态度,生活主张和审美的表达,成为了这些品牌脱颖而出的关键。”陈大鹏说。
“设计是产业链创新和品牌建设的关键手段,是产品和品牌文化的直接表达。”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谈道,“设计和文化在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曹学军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织染纺绣服饰类超过100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超过100项,织锦、缂丝、轧染等传统技艺和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继续展现活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动力,是中国品牌的基础,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关键力量。”曹学军说。
“如今,通过年轻消费者和设计师的价值再造,中华传统文化更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和人类未来的价值,为今天的设计和文化的创新与创造提供着遵循。”陈大鹏说,“但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认识到,今天我们文化的溯源是传承中的当代创新和重塑,不是简单的概念和形式上的复古与回归。也绝不是符号化的复制,而是新时代中国人精神与风貌的展现。”
“时尚设计不仅是产业的延伸,更是文化的升华;不仅关乎当下发展,更影响未来的前景。”吴江区委常委、吴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盛泽镇党委书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党工委书记沈春荣表示,对于服装时尚产业而言,不仅要着眼于设计、链通古今,而且要立足文化历史,启迪设计灵感,引领市场需求,赋能产业创新,以设计演绎时尚,以时尚助力产业发展。
文化自信为设计赋能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现代化进程中,就服装行业而言,我们需要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并以此赢得市场。
“服装产业要实现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一定有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就是来自文化。”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邹游说,“纵观人类史的服装流行变化过程,不难发现,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服装都具有典型的时代化特征,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设计一直在与人对话。”邹游说,在当代,消费者喜欢某一个服装品牌,一定是这个品牌通过自己的设计语言打动了消费者,并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而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认同,会在消费者与服装设计师、品牌之间产生共鸣。
“所有的认同感,最终指向的都是文化认同。”邹游说。
“我国传统服饰文化非常精彩,而且有自己独特、强大的美学理念以及设计要素,是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中国传统纺织品、服装服饰都讲究‘若无文彩入时难’,传统纹样中有很多可以借鉴到现代的时装设计中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贾玺增谈道,当前,我国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国的服装品牌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其建立产品审美体系和美学理念的有力支撑,这也是一个品牌发展和成长的基础。
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祝帅看来,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种选择是补充性而非替代性的。“这种选择的重要原理和法则就是多元化,而不是一元化,是多样审美和表达,而不是提出所谓的国际主义的审美范式、进行一种垄断性的审美表达。”祝帅说,“设计审美需要确立一种新的时代标准或法则,进而填补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时代设计美学空虚。此时,主张文化多样性、主体多元化的中国传统的设计美学应该以一种整合的主体性姿态出场,进而丰富全球设计艺术话语场和话语体系。”
祝帅表示,中国的设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我们要把中国设计的经验总结为一种主体性的中国设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而充分发掘中国经验、中国风格和中国智慧,让中国的设计在国际设计话语场上有自己的话语权,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并且为国际设计领域带来新的、前所未有的时代审美法则。”祝帅说。
“我们要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文化。”金顶奖设计师、广州芳芳服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小燕说,“作为设计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东西,关注自己设计的文化根源,有根才有所依,才能生存得更长久。在设计过程中,要传承好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审美。这是设计师的职责,也是设计师的骄傲。”非遗活化不是”复制粘贴“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非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被边缘化,部分传统手艺或者文化形式面临失传。因此,非遗需要被活化,需要让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传承这些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非遗的活化也可以使传统手工艺和文化形式更具现代生命力和吸引力,并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我国纺织非遗70%是在西部地区,纺织非遗的活化,一定要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联动起来,构筑一个生态圈和产业体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孙淮滨说,“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乡村的整体面貌,而且也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参与乡村建设,参与纺织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纺织非遗活化的工作重心要下沉,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一些文献的考证和文物的考证。”孙淮滨说,专业研究人员和设计师要各司其职,形成合作机制,做好专业分工和合作,守正创新,做好非遗产品的商业化转换,让非遗产品走上产业化、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中法设计中心董事、伊伽文化发展(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巍看来,如今,我国的非遗文化正在从金字塔的顶端走下来,并实现了下沉和延展,通过设计师的努力和企业的努力,活化了的纺织非遗产品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此外,陈巍也谈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尝试在设计中融入中国非遗元素,但中国消费者对于奢侈品与中国元素的浅层叠加已经有审美疲劳。“如今,我国的消费者正在逐渐掌握时尚消费市场的话语权。如果一个国际品牌只是把中国的文字、纹样简单地叠加、复制到产品上,中国的消费者是不会为这种所谓的设计买单的。”陈巍说。
“设计师要对非遗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把非遗文化与当代时装设计理念相结合,并通过自己设计的作品让消费者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Pastoral Poetry品牌设计总监韩琪说。
“一方面,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时代构建起文化的历史呼应,形成与当代生活方式和审美价值的共鸣,达到形与神、美与用的和谐统一。同时,也需要以开放性和当代性的胸怀和视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形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支撑的时尚语境和精神气质,又不失对全球时尚发展具有当代意义的态度和表达,体现出我们对当代时尚产业发展的创造和贡献。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产业从制造强国向时尚强国转变的重要路径,也是我们重要的使命所在。”陈大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