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以后再遇到有人丢东西,我还是会喊妈妈一起报警,警察叔叔能帮着找到失主。”面对记者,昆都仑区实验一小学生7岁的于溪眼神清亮又坚定。这个初秋,他用一次拾金不昧的善举,温暖了昆区的街巷,也点亮了城市的温度。
国庆节假期前一天(9月29日),妈妈带于溪到昆区太阳城的一家餐馆吃饭。刚走出店门,母子俩就瞥见停在门口的电动车上孤零零放着一个深色挎包,车旁没见任何人。“妈妈,那是谁的包呀?会不会是忘记拿了?”于溪拉着妈妈的衣角,很是着急。他们第一时间返回店里询问,可一圈儿问下来,没人说丢了挎包。两人又在店铺周边的人行道、停车场找了一会儿,还是没见到来找包的人。于溪说:“妈妈,咱们报警吧!警察叔叔肯定能帮着找到失主,丢包的人该多着急呀。”
十几分钟后,昆都仑区市府东路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于溪将双手攥着的挎包递过去,还像“小大人”似的把发现挎包、寻找失主的过程一五一十讲给民警:“包放在电动车车筐里,我们问了店里的人,都不是他们的。”民警接过包说:“放心,我们马上帮你找到失主。”随后,民警将挎包带回派出所清点登记,不一会儿,民警联系上了失主。
10月10日,市府东路派出所的民警专程来到昆都仑区实验一小,为于溪送上了奖状和小礼品,并表示:“希望更多同学能像于溪一样,把善意装在心里、做在行动上。”
“学校始终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坚持‘学做事先做人’的行为准则。”昆都仑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大队辅导员晏燕介绍说,日常教学中,学校会通过主题班会、思政课、节日实践活动等,把美德教育融入细节,教孩子“行善事”,更鼓励他们“带好头”;遇到于溪这样的正能量事迹,会第一时间在主题班会、大队活动中展示,让“什么是好行为”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
原来,城市的温暖从来不是靠惊天动地的壮举撑起,而是藏在这样一个个细碎的瞬间里,是七岁孩子攥着挎包不肯撒手的认真、是母子俩街头寻找失主的耐心、是学校把“行善”刻进教育的坚持,也是民警专程送奖状的用心……这,正是最动人的城市温度。(梁晶晶)
[责任编辑:韩玉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