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经营面积万平方米以上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有854家,市场经营面积为7276.80万平方米,市场商铺数量为134.41万个,市场商户数量为108.82万户,市场总成交额达2.13万亿元,商铺效率约为158万元/铺,商户效率约为195万元/户,市场效率约为2.9万元/平方米。”在日前举办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四届七次理事会议暨2023中国纺织服装市场商圈物流升级峰会上,中国纺联流通分会副会长徐建华介绍道。
当前,随着传统商贸产业市场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市面貌改善等新的发展形势,发展智慧物流、构建多元良性互动的商贸经济生态圈,已经成为纺织服装市场商圈开展“产业革新、城市更新、市场焕新、主体创新”“四新计划”的必然选择。
(资料图)
看运行,市场不断优化
“2022年,流通分会重点监测的44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含市场群)总成交额达到13856.72亿元,其中,12家市场成交额同比上升,平均增幅为8.10%。”徐建华说。
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一直存在总量过剩、同质化竞争严重、僵尸市场多、两极分化等情况。
在徐建华看来,近一段时间专业市场数量和规模的有所下降,这是专业市场集约化发展的重要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专业市场发展模式的创新,并推动专业市场走上结构优化和水平提升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徐建华说。
“2011年左右,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整体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渠道扁平化以及电商新经济等多重因素共振叠加,对传统专业市场形成较为明显的冲击和压力,加速了专业市场的优胜劣汰。”徐建华说,“当前,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行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中国纺联流通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服装和原、面(辅)料依然是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主营商品,主营服装和原、面(辅)料的专业市场共602家,占市场总量的70.49%,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69.21%。其中,主营服装产品的专业市场449家,在各品类中成交额最高,达7758.33亿元,占总成交额的36.48%;主营原、面(辅)料的专业市场153家,成交额位列第二,达6962.97亿元,占总成交额的32.74%。此外,主营家纺、小商品的专业市场实现了成交额的正增长,其中,主营小商品的专业市场成交额增速最高,同比上升2.14%;家纺类专业市场运行稳中有进,同比上升1.40%。
“当前,传统流通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副局长、北京工商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说,“一方面,通过数字化互联互通,实现了商家间、厂商间、生产与销售间更广泛地协同互动,共同塑造新的市场体系,优化市场格局,提升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数字化营销的新模式,让消费者融入到新营销模式之中,参与互动、体验消费。”
在白津夫看来,当前,传统的批发销售模式正在向线上拓展。“面向B2B买家和卖家的垂直市场和专业市场快速发展,一些以消费者为导向的零售商和品牌,对第三方市场的投资不断加大。此外,过去一段时间的供应链受阻,也让商户开始重视从B端获取持续货源供应的速度和能力。同时,行业内也出现了专门链接独立零售和批发商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打通传统批发领域的堵点,让B端货源精准对接消费需求。”白津夫说,与此同时,直播带货、互联电视广告等新兴的在线销售渠道,与传统的线上、线下模式进一步融合,在全渠道、全天候、全时空状态下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购物选项。
看特征,创新引领发展
中国纺联流通分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中的面辅料市场的成交额增幅和整体运营情况整体好于服装市场。
2022年,主营服装产品的专业市场成交额同比下降17.54%,主营原、面(辅)料的专业市场成交额同比上升0.13%。由此可见,在行业整体遇冷、不确定因素不断叠加的大背景下,面辅料市场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更强。这一方面是面辅料市场多数为产地型市场群,有强大的产业依托,供应链结构稳定、效率更高;另一方面,纺织服装行业对原面辅料的整体需求相对稳定,原面辅料市场受渠道端模式变革和消费方式改变的冲击较小。
此外,我国纺织服装市场运行效率相对稳定。2022年,我国万平方米以上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数量同比下降6.56%,成交额同比下降8.54%,而市场运行效率下降4.80%,降幅低于总量规模降幅,市场效率波动相对较小。
“由此可见,我国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行业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随着发展模式落后市场的逐步淘汰,前一阶段规模性扩张带来的市场同质化和产品同质化问题正在消除。此外,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行业洗牌仍在继续,马太效应仍然明显,优秀的市场和商圈将吸引更多优质资源集聚。”徐建华说。
徐建华还表示,东部地区龙头市场群运营稳健,其带动作用明显。2022年,东部地区专业市场数量占全国总量的60.30%,成交额占全国总量的85.19%,成交额降幅低于中部、西部专业市场。由此可见,东部地区在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核心地位仍然稳固。
“从成交额看,东部地区市场成交额下滑幅度较小,是得益于东部几大千亿元级、两千亿元级龙头市场集群的稳健发展,龙头集群在我国专业市场行业中的中流砥柱地位日益凸显。”徐建华说。
据了解,2022年,全国各地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面临巨大的经营困境,也激发出无限的创新热情与活力。这些专业市场在逆境中积极探索、锐意创新,确保了纺织服装流通领域畅通循环。
“在广东,广州国际轻纺城汇集了国内外3000多家面辅料品牌商户,常年展示的最新款面料上万种,不仅满足了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消费市场需求,而且已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的面辅料批发零售兼具的主题商场,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卜晓强介绍道,“2022年焕新登场的广州中大门,积极布局新一轮优化升级,通过建设‘T11服装设计师品牌中心’,举办‘红棉国际时装周X云尚周’,打造了有氛围、有文化、有市场、有潮人的创意空间。此外,红棉国际时装城还荣列第二批纺织服装创意设计示范园区(平台),广州白马服装市场也正在以‘中国领先的时尚产业运营商’为发展定位,着力构建‘白马+’生态体系,从‘专业市场运营商’向‘时尚产业地产运营商’转型。”
“随着数智化产业新时代的到来,濮院以数字赋能,在行业内率先推出‘濮院物流+’小程序,为全国市场商圈构建智慧物流做出了积极探索。”濮院物流园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克非介绍道,“濮院的闭环物流服务链条,创新了行业协同监管新机制,创新了‘物流+衍生服务’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市场商贸流转效率,长途运输价格平均下降20%,短驳运输价格平均下降60%。”
看未来,持续转型升级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拥有庞大的、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拥有高效协同的产业链,且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好的比较优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流通分会会长夏令敏说,“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发展要坚持专业化、品牌化、数字化,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开放合作、协同共赢,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国纺联流通分会不久前发布的《关于推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指出,近年来,专业市场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字经济,以数智化升级、一体化融合和供应链协同推动线上“人货场”平台和线下“人货场”场景互联互通和深度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已经成为专业市场优化升级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
《意见》还指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专业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以新消费需求为引领,以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为驱动,推动专业市场围绕资源要素、经营主体、模式业态、服务平台和渠道布局开展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级,实现场内与场外、需求端与供应端、公域与私域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协同,实现线下线下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和优势互补,实现精准链接、柔性快反和高效率流转,将专业市场打造成数字化、智慧化流通平台和赋能中小企业成长的新型价值实现平台。
“接下来,我国纺织服装流通领域将全面开启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道路上勇毅前行。”徐建华说,我国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未来将呈现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指引下,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将继续呈现数量减少、结构优化、水平提升的运行特点,优质资源将进一步向重点商圈、重点市场集聚,不断提升专业市场集约化发展水平;二是纺织服装流通领域将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产业革新、城市更新、市场焕新和主体创新”的发展新机遇,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强化新平台、新模式、新业态的探索和应用,持续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化、供应链协同化和内外贸一体化”的产业新生态,实现专业市场新定位、新路径、新价值;三是伴随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进入产业转移、产业创新、产业升级三位一体发展新阶段,将给专业市场流通和地区布局带来深刻影响。
“此外,要通过流通协同,集合优势,集约发展,形成专业市场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格局。”白津夫说,新型数字消费业态、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以及多样化流通方式的规模化发展,不仅加快了消费方式变革,促进流通领域创新,也反向助推产业数字化变革加速推进,设计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精益化水平不断提升。
白津夫认为,在供需端,要重构供给与需求格局,从供给创造需求转向需求优化供给;在消费端,要根据消费模式创新特点和要求,协同优化各种消费模式发挥作用的空间;在供给端,要加快资源整合,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采购物流模式,推动流通变革。
白津夫强调,要优先推进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整体数字化转型。“要通过数字化协同整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特色产业链,从而形成多领域、全链条互联互通,强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互动,构建富有活力的数字化生态,推动产业体系智能化发展。”白津夫说。